[1] 李玉倩,李渝生,杨晓芳. 某水电站边坡倾倒变形破坏模式及形成机制探讨[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6(3):39-40,46. [2] 屈新,苏立君,张崇磊,等. 基于潘家铮原理的反倾向层状边坡弯曲倾倒破坏基准面搜索算法[J]. 工程科学与技术,2017,49(5):42-49. [3] 张以晨,佴磊,沈世佳,等.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力学模型[J]. 吉林大学学报,2011,41(1):207-213. [4] 张泽林,吴树仁,唐辉明,等. 反倾岩质边坡的时效变形破坏研究[J]. 地质科技情报,2014,33(5):181-187. [5] 张浴阳,巨能攀,周新. 倾倒变形体边坡层间破碎带土体三轴蠕变试验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16(1):232-236. [6] 张发明,张万奎,王文远,等. 倾倒变形岩体发育强度与极限深度的确定方法[J]. 工程地质学报,2015,23(6):1109-1116. [7] 庞波,郑达,黄鹏. 基于流变模型的反倾层状岩体倾倒变形发育深度的力学的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16(18):129-134. [8] 王章琼,晏鄂川,谢良甫,等. 基于变形分区确定反倾岩质岸坡变形锁固段[J]. 工程地质学报,2015,23(3):394-400. [9] 王林峰,陈洪凯,唐红梅. 复杂反倾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J]. 岩土力学,2014,35(1):181-188. [10] 韦明华. 反倾层状边坡倾倒变形破坏模式的岩层等厚度特性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15(31):141-146. [11] 张亮华,谢良甫,李兴明.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 长江科学院报,2017,34(11):112-120. [12] 郑允,陈从新,刘秀敏,等. 层状反倾边坡弯曲倾倒破坏计算方法探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34(2):4252-4261. [13] 陆文博,晏鄂川,邹浩,等.我国倾倒变形体发育规律研究[J]. 长江科学院报,2014,22(6):1204-1210. [14] 邱俊,任光明,王云南. 层状反倾-顺倾边坡倾倒变形形成条件及发育规模特征[J]. 岩土力学,2016,37(2):513-532. [15] 程东幸,刘大安,丁恩保,等. 层状反倾岩质边坡影响因素及反倾条件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2005,27(11):1362-1366. [16] 成永刚,王玉峰. 层面倾角对顺层岩质滑坡贡献率研究[J]. 岩土力学,2011,32(12):3708-3712. [17] 王章琼,晏鄂川,王鲁南,等. 地形坡度对鄂渝地区水库型堆积滑坡贡献率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2014,22(6):1204-1210. [18] 乔建平,杨宗佶. 贡献率法确定三峡库区滑坡发育环境本底因子[J]. 自然灾害学报,2008,17(5):47-51. [19] 刘杰,李建林,宛良朋,等. 基于岩层参数贡献率分析的大岗山坝肩边坡模糊评判方法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1):2836-2843. [20] 成永刚,王玉峰. 我国各省滑坡贡献率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2012,29(11):5-10. [21] 黄润秋.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J]. 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3):433-454. [22] 宋彦辉,黄民奇,陈新建. 班多水电站左岸Ⅰ号倾倒体破坏机制分析[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27(3):50-52. [23] 朱林,林锋. 龙滩电站左岸倾倒体演化机理离散元分析[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6,52(1):20-26. [24] 刘应龙,任光明,陈强,等. 反倾层状岩体倾倒变形强烈程度研究[J]. 中国水运,2008,12(8):185-186. [25] 李高勇,刘高,谢裕江. 黄河上游某倾倒体的时效变形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2013,21(6):835-841. [26] 李树武,杨健,杨永明,等. 里底水电站坝址右岸倾倒变形岩体成因机制和变形程度[J]. 水力发电,2011,37(8):21-23,48. [27] 李刚,赵其华,陈强,等. 某水电站大型倾倒体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分析[J]. 人民长江,2014,45(5):53-56. [28] 苟富民. 麒麟寺水电站坝前左岸倾倒体稳定性分析研究[J]. 西北水电,2008,27(8):8-14. [29] 洪玉辉. 碧口水电站右岸倾倒体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J]. 西北水电,1994,13(1):10-14. [30] 洪玉辉. 倾倒体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其工程处理措施[J]. 西北水电,1988,7(4):1-8. [31] 马新民,霍起元,芮勇勤. 露天煤矿倾倒滑移体的稳定分析方法[J]. 露天采煤技术,1994(1):29-36. [32] 王洁,李渝生,鲍杰,等. 澜沧江上游某水电站坝肩岩体倾倒变形的成因控制条件研究[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21(4):45-48. [33] 谢莉,李渝生,曹建军,等. 澜沧江某水电站右坝肩岩体倾倒变形体的数值模拟[J]. 中国地质,2009, 36(4):907-914. [34] 张传信,李云春,姚亚军. 苗尾水电站右岸倾倒变形边坡加固设计[J]. 人民长江,2016, 47(11):82-85. [35] 齐典涛. 昌马水库倾倒变形边坡特征形成机制及发育深度[J]. 西部探矿工程,2001,10(6):47-49. [36] 张克新,任光明,刘金阳. 某电站库区1#倾倒体边坡稳定性评价[J].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313-314,317. [37] 李玉倩,李渝生,杨晓芳. 某水电站边坡倾倒变形破坏模式及形成机制探讨[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6(3):39-40,46. [38] 宋彦辉,黄民奇,孙苗. 节理网络有限元在倾倒斜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 岩土力学,2011,32(4):1205-1210. [39] 马福祥,王林维,陈奇珠. 倾倒变形体底滑面综合强度参数的选取[J]. 西北水电,2002(2):22-24. [40] 郑海泽,刘毅. 倾倒稳定性分析及稳定性计算中的一些问题探讨[J]. 岩土工程界,2009,12(12):13-15,17. [41] 王飞,唐辉明. 雅砻江上游互层斜坡倾倒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J]. 工程地质学报,2017,25(6):1501-1508. [42] 周言,王启鸿,符文熹. 一大型倾倒边坡非线性强度折减稳定性分析[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21(3):108-112. [43] 施裕兵,李崇标,周波. 西南某水电站右坝肩倾倒变形体发育特征及处理[J]. 四川水力发电,2006,25(6):77-79. [44] 黄志煌,李天斌.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内开挖隧道引发边坡失稳与隧道塌方的机制和治理研究[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20(4):76-80. [45] 陈志坚. 黄河小浪底坝段倾倒滑移体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探讨[J]. 水利水电技术,1991,21(9):44-50. [46] 张靖峰. 龙滩工程左岸高边坡倾倒蠕变岩体综合治理[J]. 水利水电施工,2004,11(4):10-13. [47] 陈孝兵,李渝生,赵小平. 底摩擦重力试验在倾倒变形岩体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J]. 地学前缘,2008,15(2):300-304. [48] 张军新,魏伟,刘彬. 澜沧江巴东岸坡倾倒岩体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J]. 山西建筑,2010,36(26):88-89. [49] 周洪福,聂德新,李树武. 澜沧江某水电工程大型倾倒变形体边坡成因机制[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2,32(3):48-52. [50] 庞声宽. 水电站厂房南坡的倾倒破坏及整治措施[J]. 水利水电技术,1990,20(3):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