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科学性、人文性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相反可能我们有许多关心思政课建设的人还经常思考着它们。但,惟其不陌生,我们是否熟视无睹?惟其在经常思考这些问题,我们是否浅尝辄止,或者沉醉于重洋的屡屡跨越而浑然不知仍处于思想的此岸? 它们宏大——因为对其中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关联着思政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它们也具体和细微——因为它们可以说无处不在,存在于思政课的每一门课的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形式中,影响、左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个教育和受教育的主体。因此笔者认为,它们与其说是思政课的灵魂,还不如说是思政课的教学规律。时值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05”方案)实施推广之际,我们确实有必要深入总结思政课教育教学既有经验,认真梳理思政课上述教育教学客观规律,以之作为实施“05方案”、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一、立足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第一规律政治性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生命线,是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谓政治性,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讲授科学的政治理论,承担神圣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务。正如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所指出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发生和发展的首要的和基本属性。立足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规律;能否立足其政治性,可以说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育人、思想育人工作的成败。立足政治性,就是要坚持高校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方向,教材的编写要及时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鲜经验和理论成果,教育教学中的理论要密切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实际,课堂的理论教学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立足政治性,就是要始终坚持不渝地牢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现行的《高等教育法》第四条也明文规定,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神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要牢记并努力完成这一政治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核心,特别是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其次,广大的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到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上来,统一到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决策和中央审定的教材基本精神上来。同时作为思政课的任课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世界观,对自己所讲授的理论要“诚教之,等信之,躬行之”,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立足政治性,就是要在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入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历史观和荣辱观,发挥“05方案”各门新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中各自特定的作用。“05方案”规定的“新的课程体系的中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此,在系统地深入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产生于欧洲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讲授要优先、要突出,但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要讲深、讲清、讲透;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实践环节教学要加强,形式确实应该多样化,但课堂理论教学不能削弱,更不能牺牲课堂理论教学的主要地位去加强实践教学;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原理的掌握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的培养,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当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系统的钻研和掌握却是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基础。对原理掌握的浮光掠影,可能就是能力培养上的眼高手低、根基不牢。第5期何景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探究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0卷
立足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第一规律。首先,政治是对经济的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也是客观的,必然的;不讲马克思主义政治,就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难道还有别的什么选择吗?正如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指出的:“你谈政治也罢,不谈政治也罢,除非逃在深山人迹绝对找不到的地方,政治总会寻着你的。[2]”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有意或无意淡化、回避思想课的政治性,遁入政治课的其它属性或其它的教学规律中,是不必要的,同时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其次,政治是现实具体的,而不是枯燥僵死的状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也是现实具体的,具有鲜活性特征。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要“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现实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3]。高校思政课政治性的具体、鲜活性特征也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从书本上、从教材里走进现实生活中,反对“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这种本本主义的心理[4]。其三,政治是复杂的多样的,而不是简单的单一的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因为固守政治性,把这种政治性具体化为单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和政治理论讲授,对现实的和历史上的其它的政治或政治理论不闻不问,视有如无,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因为缺乏针对性,竞争性,也是苍白的,无力的。毛泽东曾经指出,“禁止人们跟谬误、丑恶、敌对的东西见面,跟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东西见面,跟孔子、老子、蒋介石的东西见面,这样的政策是危险的政策。它将引导人们思想衰退,单打一,见不得世面,唱不得对台戏。[1]”所以他劝人们,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需要读一读;不懂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于反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最后,政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克服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急功近利心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过,“政治是一把磨钝了的锉刀;它锉着锉着,慢慢地达到它的目的”[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各环节,特别是督导听课、工作检查环节,对教育教学中一些问题首先要有一个耐心、冷静的心理。二、发展科学性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客观的基本规律政治性并不是高校思政课的唯一属性。“政治正确”只是解决了高校思政课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方向,但不能成为衡量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科学性是高校思政课的第二条生命线,在立足政治性的前提下,科学性成为影响和决定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属性。如果说政治性是解决方向的问题,以原则为出发点,那么科学性则是解决方法的问题,以事实为基础。其基本要求是:收集事实,发现真相,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事物的真相或事物之间必然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应当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讲授科学的理论。讨论发展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问题的时候,有两个预设前提条件:其一,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科学理论,但它并没有穷尽真理,仍然需要发展、创新,或者说与时俱进。正如中共十五大的政治报告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几千年以后看马克思,就像现在看孔夫子。[6]”其次,高校思政课教与学的双方主体可以成为而且必然是发展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科学性的主体,也就是进行科学实践和社会调查、发现事实、发掘真相的主体。因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思政课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系统理论和科学观点,不是科学活动的主体,广大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系统知识和科学观点,也不是科学活动的主体,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一个科学的活动,当然也就没有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可言。发展科学性,就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提倡、鼓励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精神。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面貌和始末,是发展思政课教育教学科学性的第一步。确实,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今天的理论界和学术界,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命题,也已经没什么疑义,但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上,人们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强调马克思研究的方法,有的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表现在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还有的干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7]。如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没有搞清楚,我们又怎么样去梳理马克思主义在法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等具体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理论观点,又如何把人们的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科学性,当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养成重视调查,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象自然科学的研究须臾离不开科学实验一样离不开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努力寻找社会现象的真实,历史发展的真相。对于政治家而言,一时的政治策略可能比事实更重要,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而言,探寻事实,尊重事实,就是最大的政治,除非事实本身根本不存在或并未发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8]。因此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四门新课的教育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广泛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据以正确地说明世界面貌,全面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客观事实,广泛关注和研究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据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条件、历史事实,并进而追寻他们创立科学理论的思想足迹,研究和学习他们尊重社会实践,注重社会调查和实证分析的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史料的充实可能胜于结论的科学,因为“历史学的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9],历史发展的经验往往靠不住,而前人的教训才弥足珍贵。因此“纲要”课程教育教学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作用,重要的在于首先成为一门信史,而力戒在教材的编写中和课堂授课中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过程宏大的叙事和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观点、结论的堆砌;重要的是在于首先养成学生关心史实、尊重史实,探索历史发展的真相和奥秘的科学态度,而力戒把“纲要”课程的教育教学曲变为寓史于论,以论带史的历史结论的教条式演绎。发展科学性,就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提倡和鼓励青年学生不迷信权威的怀疑精神,心口如一的批评精神和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允许青年学生有所质疑和批评,允许他们有不同声音。“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只应该成为对类似于国家公务员身份的公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原则要求,而不能作为纪律约束尚处在学习阶段的青年学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曾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做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还是这样”[10]。青年学生在学习中有这样或那样不同的认识,也是正常的,相反,倒是不正常了。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从来不害怕质疑和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如果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10]。当然,在提倡和鼓励青年学生的怀疑精神、批评精神、创新精神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给予有力的指导和帮助,切忌袖手旁观、放任自流。学术问题政治化固然要反对——“对学术问题的不同意见不应禁止谈论”[10]——包括对领导人的不同意见,但学术指导和帮助形同虚设,甚至不负责任地随声附和,也要纠正。三、弘扬人文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又一客观的基本规律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是一门研究人的政治思想,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体现人文主义关怀和思考的人文气息和色彩特浓厚、特集中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文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基本属性。所谓人文性,也称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是指“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11]”其基本特点就是主张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尊严、权利和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社会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重视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如果说科学性是注重解决“是什么”问题,人文性则侧重研究“应该怎样”的问题。弘扬人文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三条生命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弘扬人文性,就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以青年学生为本,尊重青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面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意识、理想热情被理智、冷静、客观、现实所取代的教育对象,思政课教师不能抱残守缺,叹息今不如昔,要勇于与时俱进,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教育对象;要以辨证的、发展的眼光分析、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要尊重其注重自我、注重功利的主体意识;要承认其发展的可选择性、多样性和不平衡性,要面对其价值取向多元并存的现实。弘扬人文性,就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使思想政治课新方案中的四门课真正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为帮助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服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材,要坚持育人为本,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已成为教育领域内外的同见共识。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弘扬人文性的改革方向和要求已经有了,所需要的就是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锐意改革,破除种种陈规陋习和思想认识误区,一切教改措施和实践以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材为依归。弘扬人文性,就是要在思想政治课理论的教育教学中正确处理无产阶级的党性和个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基础上,承认、尊重并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发展其个性,承认、尊重并鼓励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发展其教学个性。党性和个性关系,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个性是党性存在的基础,党性是个性存在的条件。毛泽东说,党性和个性或者说特殊性和共性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抹杀各种差别,结果就会取消统一,抹杀特殊性也就没有同一性。[1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党性,就是中央规定的四门新课各自普遍性的目标和教学要求,个性就是教与学的双方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创新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公民财产所有权法律制度的建立,人们个性意识的隆起和发展个性价值诉求必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反映(因为“独立性、个性、人格是一个意义上的东西,这是财产所有权的产物”[12]),思想政治课理论的教育教学应当承认和尊重各种教学个性和学习个性的存在,鼓励和保障各种“创造性的个性”的发展。因此,“精彩一课”、教学名师、学习标兵只有在充分展现其“创造性的个性”意义时才有存在的价值,否则,“优秀”在一校、一市,在全省乃至全国只有一个,其他都只是模仿。弘扬人文性,就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尊重、维护和实现青年学生的各项基本权利,反对各种形式、各种环节的话语霸权。对于教学环节而言,要经常组织广大学生阅读马列原著及相关著作,以确保学生的知情权,而禁绝教师的随意举证和论述;要允许学生就老师课堂讲授内容、观点进行提问和质疑,以确保学生的质疑权,而避免教师的课堂教学沦为“一言堂”;要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允许学生自由、平等的讨论、发言,以确保学生话语权、话语自由平等权;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在平常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有所创新,在考试答题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自圆其说,以鼓励学生追求真知,确保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运用创新的权利。综上所述,立足政治性、发展科学性、弘扬人文性,作为三条生命线,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普遍性的规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它教育教学规律产生的基础,因而是基本规律。其中政治性解决方向问题,科学性强调方法问题,人文性突出价值判断问题。当然三个基本规律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孤立地强调其中任一规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